Tag: #Geopolitics

在巴基斯坦处处能听到两国友好的声音

七月,盛夏时节,记者跟随“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人民网大型跨国融媒体报道团走进巴基斯坦,探寻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马蹄阵阵,驼铃声声。巴基斯坦,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启动。如今,这条走廊成果丰硕,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和重要先行先试项目,其成果当地民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在巴基斯坦处处能听到两国友好的声音,成为中巴友谊的鲜活例证。“中国人建设的水电站为巴基斯坦千家万户送去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在中国教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杂交水稻的选育技术,有了工作和赚钱的机会”“我每天都会乘坐橙线地铁上下学,既方便又可以准时到达”……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电力和886公里国家核心输电网。 穿行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的一条地铁线,被当地人称为橙线地铁。这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早期开出的友谊之花,是巴基斯坦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地铁线。 一条见证中巴友谊的城市“动脉线”。 在橙线地铁的运营控制中心,记者见到了默罕默德·那威。此时,他正在控制室里,密切注视着大屏幕上各点位的监控画面。作为运营控制中心的经理,那威肩上担负着保证车站平稳运行的责任。 那威曾于2018年来到中国,在东南大学学习交通运输工程。回国后,他参加橙线地铁的培训,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业务骨干。 从初入职场的青涩稚嫩到今时今日的独当一面,那威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离不开如兄弟般的中国人的帮助。“中国人对巴基斯坦人很友好,读书的时候是这样,工作之后仍然是这样。中国管理人员毫无保留地将知识、经验向巴基斯坦人民分享,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让沿线国家实现了共同发展,感谢中国兄弟的倾囊相授。” 在巴基斯坦采访期间,中文的“你好”“谢谢”是记者每天都能从当地人那里听到的高频词。从机场工作人员到包车司机,从中巴经济走廊多个项目的参与者到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的孩童们,他们真诚友善的问候总能让我们一行人感受到阵阵暖意。 巴基斯坦人民用中文说“你好”。 61岁的泽米尔·阿万是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的创始主席,他是一个中国通,不仅中文说得地道,而且对中国的感情很深。 阿万与中国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49年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我的父亲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阿万说,小时候他对这些事并不清楚,直到9岁时父亲去世,才从父亲留下的文件和笔记中了解了他的工作。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有一个梦,要到中国去。”1980年,18岁的阿万前往中国,在上海大学跟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完成了机械制造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钱老很亲切,不仅课讲得好,科研也做得好,是个很了不起的人。”阿万回忆说。 在中国多年,阿万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我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中国朋友的照顾,我早已经把中国当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从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参赞的岗位上卸任后,阿万在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担任汉学教授。他在学校开设了首个中国学硕士专业,专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 泽米尔·阿万接受记者采访. “中巴经济走廊对巴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阿万告诉记者,原来巴基斯坦缺电严重,城市一天要停电十几个小时,能源领域项目改变了这种局面,基本满足了当地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此外,道路交通、通讯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贸易往来和运输货物更方便了,人们之间往来也更频繁了。 在阿万看来,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人文交流,助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海港的建设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实实在在地增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中国的外交努力与影响力的增强也帮助许多国家走得更近。”…

融通中外文明 增进理解友谊合作

  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与会嘉宾(右一)拍摄孝感雕花剪纸作品。  刘驰摄   7月3日,智利汉学家马塔(右一)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欣赏青葫芦立体书。  刘驰摄   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与会嘉宾体验鲁派内画。  刘驰摄   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与会嘉宾(前)体验制作彩塑京剧脸谱。  本报记者 屈 佩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俯瞰。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7月3日至4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3位汉学家,他们表达了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赞赏和支持,表示将继续潜心研究,通过多元视角描绘中国的繁荣发展,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      智利汉学家马塔——   “中华文明蕴含着与其他文明交流共荣的智慧”   本报记者 时元皓   欣赏精彩的紫檀雕刻技艺、美妙的中国民乐演奏,感受武夷岩茶的魅力、鲁派内画的精妙……受邀在北京参加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之际,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说,“时隔4年,我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和中国朋友们聊聊天,在街上走走看看,去街边的书店转转。”   马塔曾长期在中国工作,也曾多次到访中国,中国于他而言亲切又熟悉。回忆起第一次来中国,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对50年前的点点滴滴依然印象深刻——1973年,智利政府代表团在时任外长阿尔梅达的率领下访问中国,30多岁的马塔作为新闻顾问随行,详细记录了智方与周恩来总理交流的内容。   2006年起,马塔担任智利驻华大使,开始在中国工作、生活。“智利与中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这并未阻止文化上的交流。中华文明蕴含着与其他文明交流共荣的智慧。”马塔回忆道,在担任驻华大使的几年里,他时常去中国高校的西班牙语系访问交流,并开设讲座。在一次讲座上,当谈起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时,一名中国学生起身用中文背诵了聂鲁达的一首诗,“现场一片安静,大家沉浸在艺术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中。”聂鲁达生前曾多次访华,写下了《中国大地之歌》等与中国有关的诗篇。“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中国诗人。那次与中国学生的座谈,让我真切感受到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马塔感慨道。   回到智利后,马塔一直担任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其间10多次到访中国,并一直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工作,持续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马塔醉心于中国古圣先贤经典作品中的智慧,也对中国当下的发展印象深刻,这其中的同一性是他研究的重点。“中国将继承传统与守正创新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非常难得。”马塔表示,这种做法对许多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7年,马塔出版了《中国的创新与传统:新的国家、市场和社会关系》一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