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RI

专访:高质量中巴经济走廊彰显共建“一带一路”活力——访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泽米尔·阿万

新华社伊斯兰堡7月30日电 专访:高质量中巴经济走廊彰显共建“一带一路”活力——访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泽米尔·阿万   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泽米尔·阿万日前在巴首都伊斯兰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带来高质量发展,推动巴中经济合作共赢,助力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彰显共建“一带一路”的活力。   阿万表示,10年前,面对某些西方国家的胁迫与压力,巴基斯坦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展现了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信心,极大提高了巴基斯坦的国际信用评级和声誉,带动了国际社会对巴投资意愿。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电力和886公里国家核心输电网。   阿万表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对巴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走廊能源领域项目改变了巴严重电力短缺的局面,使大城市从每天缺电十几个小时到完全摆脱限电,几乎满足了巴生产生活的电力需求。   他表示,走廊项下的高质量公路网络使巴基斯坦全国的商业活动更为活跃。“巴基斯坦的东西南北通过走廊框架下修建的高速公路连接了起来。”   他说,在走廊框架下,巴港口设施得到极大提升。瓜达尔港自由区和港口平稳运营,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也将竣工,当地道路交通、通讯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经济发展。   阿万认为,走廊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走廊不仅为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中企还选拔巴优秀人才,为其提供优质教育与培训。“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培养了应对21世纪挑战的人力资源。”   阿万曾长期担任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与教育事务参赞。他表示,过去已有数万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中方还提供了鲁班工坊等培训巴青年劳动力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中国参与的项目具有经济价值,正在为巴基斯坦创造财富。”阿万说,中国投资开发巴基斯坦人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促进了巴经济增长,造福广大民众。 Reference Link:- http://www.news.cn/world/2023-07/30/c_1129776766.htm

融通中外文明 增进理解友谊合作

  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与会嘉宾(右一)拍摄孝感雕花剪纸作品。  刘驰摄   7月3日,智利汉学家马塔(右一)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欣赏青葫芦立体书。  刘驰摄   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与会嘉宾体验鲁派内画。  刘驰摄   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与会嘉宾(前)体验制作彩塑京剧脸谱。  本报记者 屈 佩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俯瞰。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7月3日至4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3位汉学家,他们表达了对全球文明倡议的赞赏和支持,表示将继续潜心研究,通过多元视角描绘中国的繁荣发展,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      智利汉学家马塔——   “中华文明蕴含着与其他文明交流共荣的智慧”   本报记者 时元皓   欣赏精彩的紫檀雕刻技艺、美妙的中国民乐演奏,感受武夷岩茶的魅力、鲁派内画的精妙……受邀在北京参加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之际,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说,“时隔4年,我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和中国朋友们聊聊天,在街上走走看看,去街边的书店转转。”   马塔曾长期在中国工作,也曾多次到访中国,中国于他而言亲切又熟悉。回忆起第一次来中国,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对50年前的点点滴滴依然印象深刻——1973年,智利政府代表团在时任外长阿尔梅达的率领下访问中国,30多岁的马塔作为新闻顾问随行,详细记录了智方与周恩来总理交流的内容。   2006年起,马塔担任智利驻华大使,开始在中国工作、生活。“智利与中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这并未阻止文化上的交流。中华文明蕴含着与其他文明交流共荣的智慧。”马塔回忆道,在担任驻华大使的几年里,他时常去中国高校的西班牙语系访问交流,并开设讲座。在一次讲座上,当谈起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时,一名中国学生起身用中文背诵了聂鲁达的一首诗,“现场一片安静,大家沉浸在艺术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中。”聂鲁达生前曾多次访华,写下了《中国大地之歌》等与中国有关的诗篇。“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中国诗人。那次与中国学生的座谈,让我真切感受到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马塔感慨道。   回到智利后,马塔一直担任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其间10多次到访中国,并一直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工作,持续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马塔醉心于中国古圣先贤经典作品中的智慧,也对中国当下的发展印象深刻,这其中的同一性是他研究的重点。“中国将继承传统与守正创新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非常难得。”马塔表示,这种做法对许多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17年,马塔出版了《中国的创新与传统:新的国家、市场和社会关系》一书,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