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CPEC

“中国是最靠得住的朋友” China a Dependable Friend

【“一带一路”这十年】 采访阿万那天是个周六,记者抵达时,阿万正在园子里侍弄他的花花草草和瓜果蔬菜。泽米尔·艾哈迈德·阿万是他的全名。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跟记者聊起自己与中国的渊源:1980年他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1981年至1987年在上海大学读本科及研究生,2010年至2016年在巴驻华使馆任科技教育参赞,卸任回到巴基斯坦后,在国立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后来又成立了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 谈及如何看待中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各领域合作,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10年来取得的成就,阿万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如此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度,皆因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和平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合作共建能够带来更多机遇,有利于共同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是其中先行先试的样板,为其他几大经济走廊的建设树立了标杆。阿万认为,这样说是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有着先天的优势——两国关系长期友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基础,建交七十多年来两国关系发展稳定。过去10年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总体推进顺利,取得丰硕成果。中巴双方都同意将走廊建设引入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国之间的合作。 在阿万看来,10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促进中巴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展、能源项目和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巴基斯坦的社会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项目,提升了巴全国的交通便利,降低了时间和物流成本,大大缓解了电力供应短缺。“停电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变化”,对改善巴基斯坦民生善莫大焉。 “与此同时,走廊建设项目还为巴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刺激了经济特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外国投资,推动了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改变了巴基斯坦的经济格局,为可持续增长铺平了道路。”阿万表示,走廊联通内陆到瓜达尔港,无论从国际贸易、能源安全还是国家战略层面来说,对巴基斯坦都是极其有利的。此外,走廊还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为地区诸多内陆国家提供方便,通过走廊经由瓜达尔港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为这些国家与中东、欧洲、非洲的贸易往来提供海运便捷。总之,走廊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增强了中巴与走廊沿线国家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互利合作、共享共赢的选项”。 阿万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大的框架,其中包含工业、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许多项目。在目前成就的基础上,两国应着力促进创新、技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全力以赴投入第二阶段走廊建设中。 前不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阿万认为,这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这是一次“一带一路”的“家庭聚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谈到对中巴关系的评价与期待,阿万坦言,在巴基斯坦看来,中国是最靠得住的朋友,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前我们说巴中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现在中国朋友把我们叫‘巴铁’,所以应该再加上一个‘比钢硬’。”阿万说,不管巴国内政治局势如何变幻,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巴基斯坦始终与中国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两国间的传统友谊牢不可破。 “巴基斯坦政府领导人率领一个高级别政府代表团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表明巴基斯坦十分看重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阿万说,相信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的建设定能继续拓展合作领域,以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巴中关系将延续既往的辉煌,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采访结束时,记者提议给阿万拍个照,他欣然应允,起身去换了一件巴基斯坦传统男装,还特地将一枚巴中两国国旗小徽章别在胸前。 阿万的名片上印着诸多头衔。“该怎样向读者介绍你呢?”记者问。 “一个巴中友谊的使者——这就是我。”他说。 (本报伊斯兰堡10月27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戴军) “中国是最靠得住的朋友” ——访巴基斯坦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泽米尔·阿万 【“一带一路”这十年】 采访阿万那天是个周六,记者抵达时,阿万正在园子里侍弄他的花花草草和瓜果蔬菜。泽米尔·艾哈迈德·阿万是他的全名。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跟记者聊起自己与中国的渊源:1980年他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1981年至1987年在上海大学读本科及研究生,2010年至2016年在巴驻华使馆任科技教育参赞,卸任回到巴基斯坦后,在国立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后来又成立了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

彰显合作力量 实现互利共赢

人民日报泽米尔·阿万2023-10-20 00:00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既体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也为本届论坛贡献了多元化的观点。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致力于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彰显了国际合作的力量,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10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汇聚多边主义力量,为国际和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本届论坛上,各方就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形成共识,共形成了458项成果,既有重要合作倡议和制度性安排,也有具体目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体现了高效务实的行动导向,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巴基斯坦各界高度赞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出席本届高峰论坛,希望进一步同中国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各领域合作。当前,全球面临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打造了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有助于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增长目标和可持续增长,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巴基斯坦也希望借鉴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经验,推动自身经济增长。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先行先试项目巴中经济走廊启动建设。随后,在巴中经济走廊框架下,一批能源、交通、基建项目相继落地。一个个务实合作项目取得成果,形成一批早期收获,在巴基斯坦构建起一条充满活力的发展带,为巴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也为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巴中经济走廊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巴方将加强同中方的政策沟通协调,在粮食安全、农渔畜等领域引进新技术,鼓励两国企业加大贸易往来,激发双方合作潜力。巴中携手前行,走廊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次高峰论坛巩固了国际共识,丰富了合作成果,拓展了光明前景,再次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是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站在新的起点上,各方共同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必将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更大动能,拓展更广空间。   (作者为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本报记者李欣怡、张佳莹采访整理)

在巴基斯坦处处能听到两国友好的声音

七月,盛夏时节,记者跟随“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人民网大型跨国融媒体报道团走进巴基斯坦,探寻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马蹄阵阵,驼铃声声。巴基斯坦,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启动。如今,这条走廊成果丰硕,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和重要先行先试项目,其成果当地民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在巴基斯坦处处能听到两国友好的声音,成为中巴友谊的鲜活例证。“中国人建设的水电站为巴基斯坦千家万户送去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在中国教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杂交水稻的选育技术,有了工作和赚钱的机会”“我每天都会乘坐橙线地铁上下学,既方便又可以准时到达”……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电力和886公里国家核心输电网。 穿行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的一条地铁线,被当地人称为橙线地铁。这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早期开出的友谊之花,是巴基斯坦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地铁线。 一条见证中巴友谊的城市“动脉线”。 在橙线地铁的运营控制中心,记者见到了默罕默德·那威。此时,他正在控制室里,密切注视着大屏幕上各点位的监控画面。作为运营控制中心的经理,那威肩上担负着保证车站平稳运行的责任。 那威曾于2018年来到中国,在东南大学学习交通运输工程。回国后,他参加橙线地铁的培训,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业务骨干。 从初入职场的青涩稚嫩到今时今日的独当一面,那威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离不开如兄弟般的中国人的帮助。“中国人对巴基斯坦人很友好,读书的时候是这样,工作之后仍然是这样。中国管理人员毫无保留地将知识、经验向巴基斯坦人民分享,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让沿线国家实现了共同发展,感谢中国兄弟的倾囊相授。” 在巴基斯坦采访期间,中文的“你好”“谢谢”是记者每天都能从当地人那里听到的高频词。从机场工作人员到包车司机,从中巴经济走廊多个项目的参与者到行走在大街小巷里的孩童们,他们真诚友善的问候总能让我们一行人感受到阵阵暖意。 巴基斯坦人民用中文说“你好”。 61岁的泽米尔·阿万是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的创始主席,他是一个中国通,不仅中文说得地道,而且对中国的感情很深。 阿万与中国的渊源,还要追溯到1949年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我的父亲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阿万说,小时候他对这些事并不清楚,直到9岁时父亲去世,才从父亲留下的文件和笔记中了解了他的工作。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有一个梦,要到中国去。”1980年,18岁的阿万前往中国,在上海大学跟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完成了机械制造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钱老很亲切,不仅课讲得好,科研也做得好,是个很了不起的人。”阿万回忆说。 在中国多年,阿万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我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中国朋友的照顾,我早已经把中国当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从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参赞的岗位上卸任后,阿万在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担任汉学教授。他在学校开设了首个中国学硕士专业,专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 泽米尔·阿万接受记者采访. “中巴经济走廊对巴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阿万告诉记者,原来巴基斯坦缺电严重,城市一天要停电十几个小时,能源领域项目改变了这种局面,基本满足了当地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此外,道路交通、通讯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贸易往来和运输货物更方便了,人们之间往来也更频繁了。 在阿万看来,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人文交流,助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海港的建设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实实在在地增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中国的外交努力与影响力的增强也帮助许多国家走得更近。”…